Image
Image

(申城風景線)蕃瓜弄舊改開鉆 拆建之間濃縮上海城市變遷史


編輯:2023-12-17 10:17:32

  中新網上海12月16日電 題:蕃瓜弄舊改開鉆 拆建之間濃縮上海城市變遷史

  作者 謝夢圓 張亨偉

  15日上午8點58分,伴隨著機械轟鳴聲和周邊居民的歡呼聲,上海市中心規模最大的居民小區拆除重建項目——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造工程首根樁基順利開鉆,標志著該項目正式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大規模施工即將全面展開。

  “這真是個好消息啊,聽了我都覺得病好了一半。”58歲的蕃瓜弄居民王春平在養老院的病床上聽到開工的消息,顯得很激動。

  蕃瓜弄在老上海人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幾乎經歷了上海更新改造的各個階段,與時代發展相互交織,濃縮著一部城市變遷史。

?

12月15日,蕃瓜弄舊改開鉆現場。施工方供圖

  19世紀末,彼時的蕃瓜弄被稱為姚家宅,當時工商業開始在那一帶聚集,該區域一度發展為蘇州河岸較為繁榮的地區之一。1940年代,大批戰爭難民在姚家宅地區棲身,他們搭建的簡易窩棚遠看像條條橫臥的“長蟲”,因此得名“滾地龍”,該地也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貧民窟之一。上海解放后,蕃瓜弄同其他棚戶區一樣,逐漸拆除“滾地龍”,經過一系列改造,翻建起一間間矮平房。

  20世紀60年代,為改善工人的居住條件,上海開始進行規模性的棚戶區改造,蕃瓜弄成了第一批棚戶區改造地區,并建成上海第一個五層樓工人小區,第一期新公房竣工后,還吸引了接連不斷的參觀者,成為當時閘北區乃至上海的地標之一。

  此后,一篇題為《蕃瓜弄變了樣》的文章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蕃瓜弄從此聞名全國。1972年,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也特意把蕃瓜弄選為一處拍攝的地點,將其作為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窗口。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間,蕃瓜弄進行過多次改造,包括加層、平改坡以及解決用水、房屋隔熱等。到了21世紀,該小區的環境已與周邊區域日新月異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格格不入。

  隨著歲月流逝,蕃瓜弄的房屋逐漸老去,不斷出現新問題,且所有居民中,超過10%是低保戶,人們都盼望著蕃瓜弄能夠再翻新變樣。

  2022年7月,上海在完成為期30年的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改造后,迅速啟動了對“兩舊一村”——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不成套舊住房和“城中村”的改造。今年,《上海市舊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出臺,作為《辦法》實施后的第一個實證案例,蕃瓜弄被率先列入改造計劃,再一次走在了全市前列。

  今年7月起,簽約后的居民陸續搬離蕃瓜弄。80歲高齡的唐阿婆難舍故鄰:“我希望早點搬回來,和老鄰居們早日相聚。”

  從今年5月項目生效到11月開工,蕃瓜弄舊住房改建項目創下兩個“全市最快”紀錄:項目簽約生效至居民100%搬離僅用30天,從居民搬離到項目開工只花了90天。

  “我們想方設法保安全、抓進度,實現項目盡快開工就是希望居民能夠早日回搬。”中鐵二十四局蕃瓜弄項目經理趙峰說,拆除重建后,新的蕃瓜弄小區將建有1幢7層和5幢高層建筑,一共設計了8種基本戶型,全部居民的套內面積只增不減,并增加了獨用廚衛與陽臺。

  居民張女士對回搬后的生活品質很關心:“不知道新的小區環境怎么樣?停車、買東西、孩子上學是否方便?”

  據悉,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建計劃于2027年交付投入使用,項目將辦公、住宅、商業與歷史文化融為一體,力爭創造與歷史文化相融合、與城市肌理相協調、與街區功能相復合的高品質辦公、居住環境,建成后不僅服務地塊內居民,同時可以輻射周邊區域,激發區域活力。(完)


(申城風景線)蕃瓜弄舊改開鉆 拆建之間濃縮上海城市變遷史


編輯:2023-12-17 10:17:32

  中新網上海12月16日電 題:蕃瓜弄舊改開鉆 拆建之間濃縮上海城市變遷史

  作者 謝夢圓 張亨偉

  15日上午8點58分,伴隨著機械轟鳴聲和周邊居民的歡呼聲,上海市中心規模最大的居民小區拆除重建項目——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造工程首根樁基順利開鉆,標志著該項目正式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大規模施工即將全面展開。

  “這真是個好消息啊,聽了我都覺得病好了一半。”58歲的蕃瓜弄居民王春平在養老院的病床上聽到開工的消息,顯得很激動。

  蕃瓜弄在老上海人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幾乎經歷了上海更新改造的各個階段,與時代發展相互交織,濃縮著一部城市變遷史。

?

12月15日,蕃瓜弄舊改開鉆現場。施工方供圖

  19世紀末,彼時的蕃瓜弄被稱為姚家宅,當時工商業開始在那一帶聚集,該區域一度發展為蘇州河岸較為繁榮的地區之一。1940年代,大批戰爭難民在姚家宅地區棲身,他們搭建的簡易窩棚遠看像條條橫臥的“長蟲”,因此得名“滾地龍”,該地也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貧民窟之一。上海解放后,蕃瓜弄同其他棚戶區一樣,逐漸拆除“滾地龍”,經過一系列改造,翻建起一間間矮平房。

  20世紀60年代,為改善工人的居住條件,上海開始進行規模性的棚戶區改造,蕃瓜弄成了第一批棚戶區改造地區,并建成上海第一個五層樓工人小區,第一期新公房竣工后,還吸引了接連不斷的參觀者,成為當時閘北區乃至上海的地標之一。

  此后,一篇題為《蕃瓜弄變了樣》的文章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蕃瓜弄從此聞名全國。1972年,意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也特意把蕃瓜弄選為一處拍攝的地點,將其作為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窗口。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間,蕃瓜弄進行過多次改造,包括加層、平改坡以及解決用水、房屋隔熱等。到了21世紀,該小區的環境已與周邊區域日新月異的發展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格格不入。

  隨著歲月流逝,蕃瓜弄的房屋逐漸老去,不斷出現新問題,且所有居民中,超過10%是低保戶,人們都盼望著蕃瓜弄能夠再翻新變樣。

  2022年7月,上海在完成為期30年的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改造后,迅速啟動了對“兩舊一村”——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不成套舊住房和“城中村”的改造。今年,《上海市舊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實施管理辦法(試行)》出臺,作為《辦法》實施后的第一個實證案例,蕃瓜弄被率先列入改造計劃,再一次走在了全市前列。

  今年7月起,簽約后的居民陸續搬離蕃瓜弄。80歲高齡的唐阿婆難舍故鄰:“我希望早點搬回來,和老鄰居們早日相聚。”

  從今年5月項目生效到11月開工,蕃瓜弄舊住房改建項目創下兩個“全市最快”紀錄:項目簽約生效至居民100%搬離僅用30天,從居民搬離到項目開工只花了90天。

  “我們想方設法保安全、抓進度,實現項目盡快開工就是希望居民能夠早日回搬。”中鐵二十四局蕃瓜弄項目經理趙峰說,拆除重建后,新的蕃瓜弄小區將建有1幢7層和5幢高層建筑,一共設計了8種基本戶型,全部居民的套內面積只增不減,并增加了獨用廚衛與陽臺。

  居民張女士對回搬后的生活品質很關心:“不知道新的小區環境怎么樣?停車、買東西、孩子上學是否方便?”

  據悉,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建計劃于2027年交付投入使用,項目將辦公、住宅、商業與歷史文化融為一體,力爭創造與歷史文化相融合、與城市肌理相協調、與街區功能相復合的高品質辦公、居住環境,建成后不僅服務地塊內居民,同時可以輻射周邊區域,激發區域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