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東唐代木構建筑廣仁王廟:榫卯之間 一眼千年
編輯:2024-05-25 09:30:04
中新網運城5月22日電(記者 李庭耀 楊杰英)廣仁王廟,中國現存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之一,已在河東大地矗立上千年。22日,來自美國、法國、瑞典、意大利、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驚嘆于榫卯之間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
當日,“行走河東·文物保護在運城”海外華文媒體采風行活動正在運城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共運城市委宣傳部指導,運城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辦,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山西分公司承辦。
?
如今,廣仁王廟內僅余正殿、戲臺。正殿坐北向南,為唐大和六年(832年)建造。武俊杰 攝
廣仁王廟正殿坐北向南,為唐大和六年(832年)建造,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拱辦棱角顯明,斗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
“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芮城縣文化和旅游局廣仁王廟與古魏城遺址文保所負責人樊霖告訴記者,唐代木構建筑特征包括斗栱碩大、出檐深遠;屋脊兩端的鴟吻簡單、粗獷;外形樸實無華、雄偉莊重。廣仁王廟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

廣仁王廟中的唐碑。武俊杰 攝
廣仁王廟還有兩通唐碑。其中,《廣仁王龍泉記》為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所立,河東裴少微書,字體雄渾勁秀,詳細記載了縣令于公鑿引龍泉之水灌溉農田的事跡,文中引征西門豹引漳水治鄴史事,以顯于公治芮之功。另一碑為《龍泉記》,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所立,記載了擴建修葺五龍廟始末。
近年來,文物保護部門先后對廣仁王廟院內的大殿及戲臺文物本體進行保護性修繕,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并增加消防監控設施、管理用房,重構院落排水系統等。
“廣仁王廟能夠矗立上千年,留存至今,是當地獨特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相互交融的結果。”樊霖介紹,芮城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獨特的斗栱結構加之氣候與地理因素,為廣仁王廟提供了較好的保存條件;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和地方信仰,歷代民眾不斷在廣仁王廟進行各種活動,對其進行更新與維護。(完)
河東唐代木構建筑廣仁王廟:榫卯之間 一眼千年
編輯:2024-05-25 09:30:04
中新網運城5月22日電(記者 李庭耀 楊杰英)廣仁王廟,中國現存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之一,已在河東大地矗立上千年。22日,來自美國、法國、瑞典、意大利、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驚嘆于榫卯之間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
當日,“行走河東·文物保護在運城”海外華文媒體采風行活動正在運城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共運城市委宣傳部指導,運城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辦,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山西分公司承辦。
?
如今,廣仁王廟內僅余正殿、戲臺。正殿坐北向南,為唐大和六年(832年)建造。武俊杰 攝
廣仁王廟正殿坐北向南,為唐大和六年(832年)建造,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拱辦棱角顯明,斗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
“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芮城縣文化和旅游局廣仁王廟與古魏城遺址文保所負責人樊霖告訴記者,唐代木構建筑特征包括斗栱碩大、出檐深遠;屋脊兩端的鴟吻簡單、粗獷;外形樸實無華、雄偉莊重。廣仁王廟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實物資料。

廣仁王廟中的唐碑。武俊杰 攝
廣仁王廟還有兩通唐碑。其中,《廣仁王龍泉記》為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所立,河東裴少微書,字體雄渾勁秀,詳細記載了縣令于公鑿引龍泉之水灌溉農田的事跡,文中引征西門豹引漳水治鄴史事,以顯于公治芮之功。另一碑為《龍泉記》,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所立,記載了擴建修葺五龍廟始末。
近年來,文物保護部門先后對廣仁王廟院內的大殿及戲臺文物本體進行保護性修繕,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并增加消防監控設施、管理用房,重構院落排水系統等。
“廣仁王廟能夠矗立上千年,留存至今,是當地獨特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相互交融的結果。”樊霖介紹,芮城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獨特的斗栱結構加之氣候與地理因素,為廣仁王廟提供了較好的保存條件;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和地方信仰,歷代民眾不斷在廣仁王廟進行各種活動,對其進行更新與維護。(完)
友情鏈接:黑龍江省政府采購網 黑龍江公共資源交易網 中國政府采購網 財政部 中注協 中國證監會 中評協 財聯網
版權所有:黑龍江中灝瑞合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備案號:黑ICP備2022009365號-1 技術支持:資海科技